多动症和抽动症的区别

2.81万次浏览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多动症与抽动症是两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主要区别在于症状表现、发病机制及干预方式。多动症的核心特征为注意力缺陷与多动冲动,抽动症则以不自主运动或发声抽动为主。

1、症状差异:

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如无法安静完成任务、频繁插话等。抽动症则以突发的、重复无目的的运动抽动(如眨眼、耸肩)或发声抽动(如清嗓、尖叫)为核心症状,症状可短暂控制但会逐渐加重。

2、发病机制:

多动症与大脑前额叶功能异常及多巴胺递质失调有关,可能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抽动症主要与基底神经节功能紊乱相关,约50%患者存在链球菌感染史或遗传倾向,部分患者可检测到抗神经元抗体异常。

3、诊断标准:

多动症需满足注意力缺陷或多动冲动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且在多个场景中出现。抽动症诊断要求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持续1年以上,症状频率每天多次发作,期间缓解不超过2个月,需排除药物或代谢性疾病继发因素。

4、治疗方式:

多动症以行为干预为主,药物可选用哌甲酯、托莫西汀等中枢兴奋剂改善注意力。抽动症轻度者采用习惯逆转训练,中重度可联用阿立哌唑、硫必利等多巴胺受体调节剂,难治性病例考虑深部脑刺激手术。

5、预后差异:

多动症约30%患者症状持续至成年,主要表现为执行功能受损。抽动症多数青春期后症状减轻,但20%患者可能终身存在抽动,共患强迫症或情绪障碍者预后较差。

建议两类患儿均需保证规律作息,多动症儿童可进行游泳、自行车等有节奏的运动改善专注力;抽动症患者需避免摄入含咖啡因食物,通过绘画、乐器演奏等精细动作训练缓解抽动症状。家长应建立正向行为强化机制,避免过度提醒或指责症状,定期随访评估共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