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曹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呼吸内科
休克体位中凹卧位度数通常为15-30度,通过抬高下肢和降低头部,促进血液回流至心脏,改善循环功能。凹卧位度数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体位调整:凹卧位度数一般控制在15-30度之间,具体角度需根据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进行调整。抬高下肢的角度不宜过大,避免影响呼吸功能;头部降低的角度需适度,防止脑部供血不足。
2、循环改善:凹卧位通过重力作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至心脏,增加心脏前负荷,提升心输出量。这种体位有助于改善休克患者的低血压状态,缓解组织器官缺血缺氧。
3、呼吸管理:凹卧位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因体位改变导致呼吸困难。必要时可调整床头高度,确保患者呼吸顺畅,同时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
4、病情监测:凹卧位实施过程中,需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体位角度,确保治疗效果。
5、护理配合:凹卧位需配合其他休克治疗措施,如补液、吸氧、药物治疗等。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处理体位相关并发症。
休克患者实施凹卧位时,需注意保持床单位整洁,避免局部皮肤受压。护理过程中需定时协助患者翻身,预防压疮发生。饮食方面,休克患者需根据病情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确保营养摄入。恢复期可适当进行床上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但需避免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