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怎样引起的

杨小凡 主任医师

杨小凡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心律失常可能由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情绪波动、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改善。

1、心脏结构异常: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结构性改变可能导致心脏电活动异常,从而引发心律失常。治疗上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干预,如药物治疗或手术修复。

2、电解质紊乱:钾、钙、镁等电解质水平异常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律失常。纠正电解质失衡是治疗的关键,可通过口服或静脉补充电解质。

3、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抗抑郁药等可能诱发心律失常。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种类可改善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情绪波动:焦虑、紧张等情绪变化可能通过神经系统影响心脏节律,导致心律失常。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症状,必要时可配合药物治疗。

5、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律失常。控制基础疾病是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措施,需定期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饮食中应避免摄入过多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等。规律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但需避免过度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是维护心脏健康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