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生理现象,通常由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黄疸值可通过皮肤或血液检测,正常范围因新生儿日龄和检测方法不同而有所差异。出生后24小时内黄疸值不应超过5mg/dL,24至48小时不超过12mg/dL,48至72小时不超过15mg/dL,72小时后不应超过17mg/dL。若黄疸值超过这些范围,需警惕病理性黄疸的可能。
1、胆红素代谢: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弱,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轻度黄疸通常无需特殊治疗,通过增加喂养频率可促进胆红素排出。
2、母乳喂养:母乳喂养不足可能导致黄疸加重。母乳中含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能影响胆红素代谢。建议按需哺乳,确保新生儿摄入足够奶量。
3、溶血性疾病:ABO或Rh血型不合可能引起溶血性黄疸,导致胆红素水平急剧升高。这种情况需及时就医,可能需要进行光疗或换血治疗。
4、感染因素:新生儿感染如败血症、尿路感染等可能影响胆红素代谢。感染性黄疸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监测黄疸值变化。
5、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Gilbert综合征可能导致黄疸持续或加重。这类情况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长期管理。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护肤品。适当增加母乳喂养次数,促进胆红素排泄。若黄疸持续不退或加重,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饮食上,母亲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草莓等,有助于改善母乳质量。运动方面,新生儿可通过被动操促进血液循环,但需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