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英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调整环境、药物干预、观察症状等方式缓解。发热通常由感染、免疫反应、代谢异常、中暑、药物反应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促进散热。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可能引起寒战或皮肤刺激。儿童可贴退热贴,成人可冷敷额头。体温超过38.5℃时建议结合其他措施。
2、补充水分:发热加速体液蒸发,需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果汁稀释后饮用可补充电解质,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饮料。脱水可能加重头痛或肌肉酸痛症状。
3、调整环境:保持室温22-24℃,湿度50%-60%,穿着透气棉质衣物。开窗通风避免空气污浊,但避免直吹冷风。体温上升期出现寒战时需适当加盖薄毯。
4、药物干预: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适用于不同人群。对乙酰氨基酚适合肝肾功能正常者,布洛芬对胃肠刺激较小。用药间隔至少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5、观察症状:记录体温变化曲线,关注是否出现皮疹、抽搐、意识模糊等伴随症状。持续高热超过72小时或体温超过40℃需就医。婴幼儿出现拒食、嗜睡应立即就诊。
发热期间宜选择粥类、汤面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加重代谢负担。保持充足休息,退热后48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监测尿量及颜色变化,出现茶色尿或尿量减少提示脱水可能。老年人需警惕隐性脱水,可通过皮肤弹性测试初步判断。体温正常后仍建议继续观察24小时,防止病情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