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支原体感染期间怀孕可通过定期产检、药物治疗、调整生活方式、监测胎儿发育、预防母婴传播等方式处理。支原体感染可能由性接触传播、免疫力下降、泌尿生殖道环境改变、既往感染史、卫生习惯不良等原因引起。
1、定期产检:支原体感染孕妇需增加产检频率,通过B超监测胎儿生长指标,进行羊水穿刺或脐带血检查排除宫内感染。妊娠20周后每4周进行专项支原体PCR检测,评估感染活动性。
2、药物治疗:妊娠期可选用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周期通常为7-14天。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使用喹诺酮类等禁忌药物。
3、生活方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选择纯棉内裤并每日更换。暂停性生活至治疗后复查转阴,避免盆浴及公共泳池,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
4、胎儿监测:感染活动期需每周进行胎心监护,关注胎动变化。若出现羊水过少、胎儿生长受限等情况,需考虑绒毛膜羊膜炎可能,必要时进行产科会诊。
5、分娩防护:产前需复查支原体PCR,阳性者分娩时采用预防性抗生素。新生儿出生后需进行眼部分泌物检测,出现结膜炎或肺炎症状时及时进行支原体培养。
妊娠期合并支原体感染需保证每日摄入80g优质蛋白质,如鸡蛋、鱼肉、豆制品,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进行孕妇瑜伽或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每次不超过30分钟。睡眠时采用左侧卧位改善胎盘供血,避免穿紧身裤压迫会阴。出现阴道分泌物异常、下腹坠痛或胎动异常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