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大为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新生儿外科
37.8℃属于低热范畴,成人发热可能由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炎症、药物反应、环境因素或代谢异常引起。体温调节需结合物理降温、药物干预、病因治疗、水分补充及休息管理。
1、感染因素: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发热常见原因,可能与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有关,通常表现为畏寒、乏力等症状。治疗需针对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如阿莫西林、奥司他韦等。
2、炎症反应: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致低热,伴随关节肿痛、晨僵。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缓解症状,需配合免疫调节治疗。
3、药物热:抗生素或抗癫痫药可能引起药物热,通常停药后缓解。用药期间需监测体温变化,必要时更换为替代药物。
4、环境因素:高温作业或穿衣过厚导致体温调节失衡。脱离高温环境、减少衣物后体温可恢复正常,避免使用退热药物。
5、代谢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可致基础代谢率升高。需完善甲状腺功能检测,使用甲巯咪唑等药物控制原发病。
低热期间建议保持每日2000ml水分摄入,选择冬瓜汤、淡绿茶等利尿饮品。室内维持22-24℃环境温度,穿着纯棉透气衣物。体温持续超过3天或伴有头痛呕吐需及时就医,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荷。监测体温变化时注意避开餐后、运动后等干扰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