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急性湿疹可能转为慢性湿疹,与皮肤屏障受损、反复搔抓、过敏原持续刺激、免疫功能异常、治疗不规范等因素有关。慢性湿疹可通过保湿修复、抗炎治疗、过敏原回避、免疫调节、规范用药等方式干预。
1、屏障受损:皮肤角质层结构破坏导致水分流失加剧,外界刺激物更易侵入。长期使用碱性清洁剂或过度去角质会加重损伤。建议选用含神经酰胺的保湿霜,避免热水烫洗,减少物理摩擦。
2、搔抓刺激:机械性损伤诱发炎症介质释放,形成"瘙痒-搔抓-皮疹"恶性循环。夜间无意识搔抓是慢性化重要诱因。剪短指甲,冷敷止痒,必要时佩戴棉质手套睡眠。
3、过敏持续:尘螨、花粉等过敏原长期接触诱发Th2型免疫反应。合并过敏性鼻炎或哮喘者更易迁延不愈。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使用防螨床品,安装空气净化设备。
4、免疫失衡:调节性T细胞功能缺陷导致IL-4、IL-13等细胞因子过度分泌。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相关。严重者可考虑皮下注射度普利尤单抗,口服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
5、治疗不当:激素滥用后反跳或突然停药导致病情反复。部分患者自行购买强效激素长期使用。急性期规范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逐渐过渡至他克莫司软膏维持。
慢性湿疹患者需建立长期管理方案,每日使用无香料润肤剂至少两次,选择棉质透气衣物。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及高组胺食物,如海鲜、芒果。适度游泳等水中运动可减少皮肤摩擦,水温控制在32-34℃为宜。记录每日症状变化与诱发因素,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偏方或频繁更换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