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大为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新生儿外科
新生儿黄疸的发病高峰期通常在出生后2-4天,多数属于生理性黄疸,少数由病理性因素引起。
1、生理性黄疸:胆红素代谢不成熟是主要原因,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胆红素无法有效代谢。皮肤黄染多从面部开始,逐渐蔓延至躯干和四肢,无需特殊治疗,加强喂养促进排泄即可。
2、母乳性黄疸: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较高,可能干扰胆红素代谢。黄疸持续时间可达3-12周,暂停母乳喂养3天后黄疸明显消退可确诊,恢复母乳后黄疸可能反复但不会加重。
3、溶血性黄疸: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常见于ABO或Rh血型不合。出生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进展迅速且程度严重,可能伴有贫血和肝脾肿大,需光疗或换血治疗。
4、感染性黄疸:新生儿败血症、TORCH感染等可导致肝细胞损伤。黄疸程度深且持续时间长,常伴随发热、吃奶差、反应低下等症状,需抗感染治疗配合光疗干预。
5、胆道闭锁: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导致胆汁排泄受阻。黄疸进行性加重,大便呈陶土色,尿液深黄,需在出生60天内完成葛西手术或肝移植手术。
母乳喂养每天8-12次可促进胆红素排泄,选择配方奶时需注意蛋白质和乳糖比例。日光浴时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的柔和阳光,每次不超过15分钟。密切观察黄疸范围是否超过膝盖、手足心是否黄染,出现嗜睡、拒奶、尖叫等神经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