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发烧38.6°C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干预、水分补充、感染控制、休息调节等方式治疗。发热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反应、环境因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避免酒精擦浴刺激皮肤。冰袋冷敷额头需隔薄毛巾,每次不超过20分钟。开窗通风保持室温22-24°C,衣着选择纯棉透气材质。
2、药物干预:体温超过38.5°C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或阿司匹林。药物需间隔4-6小时使用,24小时内不超过4次。蚕豆病患者禁用解热镇痛药,妊娠期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3、水分补充:每小时饮用200ml温开水,可交替补充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观察尿液颜色保持淡黄,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饮料。儿童可食用苹果泥、米汤等流质食物。
4、感染控制:病毒性感冒多伴随咽痛、流涕,细菌感染可能出现脓痰、尿频。血常规检查可区分感染类型,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出现皮疹、意识模糊需排除川崎病或脑膜炎。
5、休息调节:保持每日8小时睡眠,午休不超过1小时。监测体温每2小时记录变化曲线,体温持续72小时不降需胸片检查。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逐步增加散步、瑜伽等低强度活动。
发热期间宜选择小米粥、百合羹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海鲜、羊肉等发物。可进行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但糖尿病足患者需控制水温。出现寒战、抽搐或体温超过40°C应立即急诊处理,儿童热性惊厥需侧卧防窒息。退热后仍咳嗽超过两周建议拍摄胸片,老年患者需警惕隐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