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脸上挤出的白色颗粒可能由皮脂腺分泌过剩、毛囊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感染、闭口粉刺或粟丘疹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药物涂抹、光电治疗、针清处理或医疗美容等方式改善。
1、皮脂腺分泌过剩:
青春期或油性皮肤人群皮脂腺活跃,过量皮脂混合角质细胞形成白色脂栓。每日使用氨基酸洁面乳清洁,避免过度去角质。每周1-2次泥膜吸附多余油脂,选择含烟酰胺、锌成分的控油护肤品调节水油平衡。
2、毛囊角化异常:
毛囊口角质细胞代谢紊乱导致堵塞,形成坚硬白色角栓。温和去角质可选用2%水杨酸棉片或10%果酸乳液,配合含尿素的保湿霜软化角质。避免用手挤压,防止毛囊周围组织受损引发炎症。
3、痤疮丙酸杆菌感染:
皮脂堆积滋生细菌引发炎症,白色颗粒伴随红肿疼痛。可局部涂抹夫西地酸乳膏、克林霉素凝胶或过氧苯甲酰制剂杀菌。严重者需口服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抗生素,配合红蓝光治疗消除炎症。
4、闭口粉刺形成:
毛囊口完全堵塞形成封闭性粉刺,内容物呈乳白色。可能与使用厚重化妆品、卸妆不彻底有关,表现为皮肤凹凸不平。专业机构可采用无菌针清处理,居家护理推荐维A酸乳膏促进角质溶解,配合水杨酸焕肤棉片疏通毛孔。
5、粟丘疹病变:
表皮角质蛋白异常堆积形成白色坚硬小丘疹,常见于眼周等薄弱部位。二氧化碳激光或电灼术可有效去除,日常需避免使用油腻眼霜。合并汗管瘤时需病理鉴别,必要时通过微创射频消融治疗。
保持低GI饮食减少糖油摄入,每日饮用2000ml水促进代谢。选择非致痘型防晒霜,睡眠时仰卧避免摩擦面部。突发大面积白色颗粒伴发痒脱屑需排查真菌感染,持续存在的囊肿型颗粒建议皮肤镜检测排除表皮囊肿可能。规律作息与减压运动可调节内分泌,减少皮脂腺过度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