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勇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创科
脊髓损伤后深静脉血栓护理需综合预防措施、体位管理、药物干预、监测观察及康复训练。
1、预防措施:
脊髓损伤患者长期卧床导致血流缓慢,需通过梯度压力袜促进静脉回流,每日穿戴12小时以上。指导家属每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避免下肢持续受压。早期开展被动踝泵运动,每日3组,每组20次屈伸动作。
2、体位管理:
保持下肢抬高15-30度,利用重力作用减少血液淤滞。使用气垫床分散压力,重点保护腘窝及腓肠肌部位。坐位时避免膝关节过度屈曲,轮椅使用需配合下肢支撑板。
3、药物干预:
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达肝素钠皮下注射为常规抗凝方案,用药期间监测凝血功能。存在出血风险时可改用利伐沙班等口服抗凝药。禁止按摩患肢,避免栓子脱落。
4、监测观察:
每日测量双侧腿围差值,超过3cm提示异常。观察皮肤温度、色泽变化,突发单侧肿胀需紧急超声检查。记录D-二聚体数值动态变化,数值持续升高时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5、康复训练:
病情稳定后逐步开展电动起立床训练,从30度倾斜开始适应。结合功能性电刺激诱发肌肉收缩,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水中运动疗法利用浮力减少负重,水温控制在32-34℃。
护理期间需保证每日2000ml饮水量,限制高脂饮食以防血液粘稠度增加。建议摄入深海鱼类补充ω-3脂肪酸,每周3次30分钟上肢功率车训练可改善循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肺栓塞征兆时需立即启动急救流程,转运过程中保持患肢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