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子宫肌瘤可通过米非司酮、亮丙瑞林、曲普瑞林等药物治疗,通常与雌激素水平异常、遗传因素、孕激素失衡、生长因子异常、干细胞突变等因素有关。
1、米非司酮:
米非司酮是一种孕激素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孕激素活性减少肌瘤体积。该药物适用于围绝经期女性或术前准备,可能伴随月经量减少、潮热等副作用,需在医生监测下使用。
2、亮丙瑞林:
亮丙瑞林为GnRH激动剂,通过降低雌激素水平使肌瘤萎缩。治疗期间可能出现骨质疏松、阴道干燥等症状,建议联合反向添加疗法,疗程通常不超过6个月。
3、曲普瑞林:
曲普瑞林同样属于GnRH类似物,能有效缩小肌瘤体积达50%以上。用药期间需监测骨密度,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情绪波动、头痛,长期使用需配合钙剂补充。
4、左炔诺孕酮宫内系统: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通过局部释放孕激素抑制内膜增生,适用于合并月经过多的患者。可能引起不规则出血,通常在3-6个月后缓解。
5、止血药物:
氨甲环酸等抗纤溶药物可用于控制肌瘤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该类药物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减少出血量,需注意血栓形成风险,避免长期连续使用。
子宫肌瘤患者应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限制豆制品等植物雌激素摄入,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药物治疗期间需每3-6个月复查超声,若出现严重贫血、压迫症状或肌瘤快速增长,需考虑手术干预。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循妇科医生指导,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