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彬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内科
食物回流不一定是食道癌,可能由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妊娠期压迫、贲门松弛症、食管动力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抑酸治疗、促动力药物、生活方式调整、内镜下治疗、外科手术等方式干预。
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是常见诱因,可能与高脂饮食、吸烟、肥胖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轻中度患者可通过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缓解症状,配合床头抬高、避免睡前进食等生活调整。
膈肌食管裂孔扩大导致胃部上移,可能与年龄增长、腹压增高等因素相关,典型症状为餐后饱胀感、平卧时呛咳。无症状者无需治疗,症状明显者可考虑腹腔镜裂孔疝修补术,同时需控制慢性咳嗽、便秘等腹压增高诱因。
增大的子宫推挤胃部引发暂时性反流,属于生理性改变,多发生在妊娠中晚期。建议分次少量进食,选择苏打饼干、碱性矿泉水等中和胃酸,分娩后症状多自行消失。
食管下括约肌张力降低导致食物反流,可能与神经调节异常、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有关。轻症患者可使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促胃肠动力药,重症需行胃底折叠术。
食管蠕动减弱或异常收缩影响食物输送,可见于糖尿病神经病变、食管痉挛等疾病。诊断需依靠食管测压检查,治疗包括硝酸甘油类药物缓解痉挛、肉毒杆菌毒素注射等。
长期反流需警惕Barrett食管等癌前病变,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胃镜筛查。日常避免巧克力、薄荷等降低食管括约肌压力的食物,餐后保持直立姿势2小时,超重者需控制BMI在24以下。若出现吞咽困难、消瘦、呕血等报警症状,应立即进行胃镜检查排除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