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免疫力低下可能增加淋巴瘤风险,相关因素包括免疫缺陷疾病、长期用药、病毒感染、遗传易感性及环境暴露。淋巴瘤可通过增强免疫力、抗病毒治疗、靶向药物、放疗化疗等方式干预。
先天性免疫缺陷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直接损伤免疫监视功能,使异常淋巴细胞增殖失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罹患非霍奇金淋巴瘤风险较常人高60-200倍,需定期监测淋巴结肿大、发热等症状。
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环孢素、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可能干扰T细胞功能。此类患者出现体重骤降或夜间盗汗应排查淋巴瘤,必要时调整免疫方案并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
EB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1型等可整合至宿主基因组驱动癌变。EB病毒相关淋巴瘤典型表现为无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需采用更昔洛韦联合CHOP方案化疗。
ATM、BRCA2等DNA修复基因突变携带者更易发生染色体异位。这类人群需避免辐射暴露,出现持续乏力或皮肤瘙痒时建议进行PET-CT筛查。
长期接触苯类化合物或杀虫剂可能诱发B细胞异常克隆。职业暴露人群应每年检测血常规,异常淋巴细胞增高需考虑苯达莫司汀联合奥妥珠单抗治疗。
维持每日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可提升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饮食建议增加香菇多糖、深海鱼油等免疫调节物质摄入,同时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出现超过2周的淋巴结肿大或不明原因发热应及时至血液科进行淋巴结活检和骨髓穿刺检查,早期发现可通过自体干细胞移植获得较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