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胃间质瘤的治疗需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及恶性风险综合评估,部分患者可通过定期监测管理,部分需手术切除。
直径小于2厘米且内镜下无高危特征的胃间质瘤可暂不手术。这类肿瘤恶性潜能低,建议每6-12个月通过超声内镜或CT复查,监测肿瘤生长速度及形态变化。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减少胃黏膜损伤风险。
2-5厘米的肿瘤若位于胃体非关键部位,可考虑内镜下切除。该术式创伤小,但需评估肿瘤是否侵犯肌层。术后需检测c-KIT基因突变情况,可能与PDGFRA基因突变相关,常见症状为隐匿性消化道出血。
直径超过5厘米或核分裂象>5/50HPF的肿瘤需开放或腹腔镜手术切除。这类肿瘤易发生肝转移,可能与CD117表达异常有关,典型表现为呕血或黑便。标准术式为胃楔形切除术,特殊病例需行全胃切除。
无法手术或转移性患者需使用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治疗前需明确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常见副作用包括水肿和粒细胞减少。约50%患者用药后肿瘤缩小可获得二期手术机会。
术后患者需终身随访,前3年每3-6个月复查增强CT。复发高风险者需持续服用靶向药物,同时监测肝功能。营养支持重点补充铁剂和维生素B12,预防胃切除后贫血。
胃间质瘤患者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饮食建议选择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蒸蛋,避免坚硬粗糙食材。术后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6周后逐步恢复正常活动。出现呕血、持续腹痛或体重骤降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