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打针起到什么作用

侯勇 主任医师

侯勇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创科

骨质疏松症注射治疗主要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或调节骨代谢发挥作用,常用药物包括地舒单抗、唑来膦酸、特立帕肽等。

1、抑制骨吸收:

地舒单抗等药物通过靶向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阻断破骨细胞分化与成熟。这类药物可使腰椎骨密度提升约3%-5%,降低椎体骨折风险40%-70%。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低钙血症和下颌骨坏死。

2、促进骨形成:

特立帕肽作为人工合成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直接刺激成骨细胞增殖。临床显示其可使椎体骨量增加10%-14%,但需严格限制24个月疗程。注射后可能出现短暂血钙升高,需定期监测肾功能。

3、双膦酸盐类:

唑来膦酸通过吸附于骨表面抑制破骨细胞功能,每年静脉注射1次即可实现骨密度提升6%-8%。治疗期间需注意急性期反应如发热,长期使用可能增加非典型股骨骨折风险。

4、钙代谢调节:

降钙素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轻骨痛,特别适用于急性椎体骨折患者。其鼻喷剂型可降低椎体骨折风险33%,但连续使用4周后可能出现脱逸现象。

5、联合治疗方案:

序贯使用特立帕肽与双膦酸盐可协同提升骨密度。特立帕肽治疗12个月后转为唑来膦酸,较单药治疗进一步降低骨折风险18%。治疗全程需配合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

骨质疏松注射治疗期间需保持每日1000mg钙摄入,可通过乳制品、豆制品或补充剂获取;每周进行3次30分钟负重运动如快走或爬楼梯;定期监测血清钙、磷及骨转换标志物;注意预防跌倒,居家环境应移除地毯等绊倒风险物品。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建议每2年复查骨密度,注射治疗需在专业骨科或内分泌科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