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预防骨质疏松可通过钙质补充、维生素D摄入、负重运动、戒烟限酒、定期骨密度检测等方式实现。
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每日摄入1000-1200mg钙可降低骨质流失风险。乳制品如牛奶、酸奶、奶酪富含生物利用率高的钙,深绿色蔬菜菠菜、羽衣甘蓝和豆腐也是优质来源。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钙强化食品或碳酸钙、柠檬酸钙等补充剂。
维生素D促进肠道钙吸收,每日建议摄入600-800IU。日晒是天然获取途径,每周2-3次面部和手臂暴露阳光10-15分钟。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三文鱼、蛋黄、强化牛奶。血清25OHD水平低于30ng/ml时需补充胆钙化醇或麦角钙化醇。
骨骼对机械负荷产生适应性改变,每周3次30分钟负重运动可刺激骨形成。快走、慢跑、跳绳等冲击性运动效果显著,太极拳、爬楼梯等低冲击运动适合老年人。抗阻训练如深蹲、哑铃练习需逐步增加重量至最大承受量的60%-80%。
烟草中的尼古丁抑制成骨细胞活性,每日吸烟1包可使骨密度年降低0.5%-1%。酒精每日摄入超过30g会干扰维生素D代谢,建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少于25g,女性少于15g。咖啡因每日摄入控制在300mg以内约3杯咖啡。
绝经后女性和65岁以上男性建议每2年进行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检测。高风险人群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甲状腺功能亢进需提前筛查。T值低于-1.0时需启动药物干预,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或地舒单抗。
预防骨质疏松需建立长期综合管理策略。饮食上保证每日300ml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每周摄入2-3次深海鱼类。运动建议结合有氧和抗阻训练,避免久坐超过1小时。65岁以上老人需进行防跌倒训练,居家环境移除地毯等障碍物。每年检测血钙、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及时调整干预方案。高风险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或甲状旁腺素类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