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骨科
骨质疏松可通过钙剂补充、维生素D摄入、抗骨吸收药物、促骨形成药物、运动干预等方式治疗。骨质疏松通常由年龄增长、雌激素缺乏、营养不良、慢性疾病、长期用药等原因引起。
钙是骨骼主要成分,每日需摄入800-1200mg。膳食中牛奶、奶酪、豆制品含钙丰富,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钙片补充。碳酸钙、柠檬酸钙、乳酸钙是常用钙剂,需分次饭后服用以提高吸收率,避免与高铁食物同服。
维生素D促进肠道钙吸收,推荐每日400-800IU。日晒30分钟可皮肤合成维生素D,深海鱼、蛋黄、强化食品是膳食来源。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适用于肝肾功能异常者,需定期监测血钙水平。
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口服阿仑膦酸钠需晨起空腹200ml水送服,保持直立30分钟;静脉用唑来膦酸每年输注1次。用药期间注意颌骨坏死风险,需定期口腔检查。
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特立帕肽通过间断注射刺激成骨,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使用不超过2年。新型靶向药地诺单抗可阻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每6个月皮下注射1次,需配合钙剂预防低钙血症。
负重运动如快走、跳舞刺激骨形成,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抗阻训练用弹力带或器械增强肌肉力量,游泳虽不直接增骨量但改善协调性防跌倒。脊椎骨折患者需避免前屈动作,咨询康复师定制安全方案。
骨质疏松治疗需长期管理,每日补充足量钙和维生素D为基础措施,药物选择需评估骨折风险。坚持哑铃操、太极等平衡训练降低跌倒概率,戒烟限酒避免咖啡因过量。定期骨密度检测评估疗效,严重腰背疼痛或身高缩短超过3厘米需及时脊柱影像学检查。合并慢性肾病或糖尿病者需多学科协作,预防脆性骨折引发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