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勇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创科
骨质疏松症可通过钙剂补充、维生素D补充、抗骨吸收药物、促骨形成药物、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骨质疏松症通常由年龄增长、雌激素缺乏、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原因引起。
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充足的钙摄入有助于维持骨密度。常见的钙补充剂包括碳酸钙、柠檬酸钙、乳酸钙等。钙剂补充需与维生素D联合使用以提高吸收率,建议每日钙摄入量达到1000-1200mg。乳制品、豆制品、绿叶蔬菜是天然钙源。
维生素D促进肠道钙吸收和骨骼矿化,缺乏会导致骨软化。普通成人每日需400-800IU维生素D,骨质疏松患者可能需要更高剂量。维生素D3胆钙化醇比D2麦角钙化醇生物活性更高。阳光照射是天然维生素D来源,冬季或日照不足地区需额外补充。
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唑来膦酸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量流失。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适用于绝经后女性。地诺单抗是RANKL抑制剂,需每6个月皮下注射一次。这类药物需空腹服用并保持直立姿势30分钟。
特立帕肽是人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通过间歇性皮下注射刺激成骨细胞活性。罗莫珠单抗通过抑制硬化蛋白促进骨形成,但需监测心血管风险。这类药物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或骨折高风险患者,疗程通常不超过2年。
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跳舞可刺激骨形成,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戒烟限酒减少骨量流失风险。预防跌倒措施包括改善家居照明、使用防滑垫、避免使用镇静药物。保持BMI在18.5-23.9之间,过度减肥会加速骨量丢失。
骨质疏松症治疗需长期坚持,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饮食应保证充足蛋白质和矿物质摄入,推荐每日300ml牛奶或等量乳制品。运动建议结合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避免弯腰搬重物等危险动作。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严重椎体骨折考虑椎体成形术。所有药物治疗方案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