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和慢性跟痛症如何区别

胡乃文 副主任医师

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痛风和慢性跟痛症可通过发病机制、症状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区分。

1、发病机制:

痛风由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引发炎症,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慢性跟痛症多因足底筋膜反复微损伤或跟骨骨刺刺激周围软组织,与长期负重或足弓结构异常相关。两者病理基础差异显著。

2、症状特征:

痛风急性发作表现为突发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如刀割,24小时内达高峰。慢性跟痛症疼痛集中于足跟下方,晨起或久坐后第一步最明显,活动后减轻但久站加重,呈钝痛或刺痛感。

3、实验室检查:

痛风患者血尿酸常超过420μmol/L,关节液检出尿酸钠结晶可确诊。慢性跟痛症血液指标通常正常,可能与类风湿因子、HLA-B27等检查相关,但主要用于排除其他疾病。

4、影像学表现:

X线检查中晚期痛风可见关节面穿凿样缺损,超声显示双轨征。慢性跟痛症X线可见跟骨骨刺,超声或MRI显示足底筋膜增厚超过4mm,伴周围水肿信号。

5、治疗方法:

痛风急性期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降尿酸药包括别嘌醇、非布司他。慢性跟痛症采用足弓支撑、牵拉训练、局部封闭治疗,顽固病例需行足底筋膜松解术。

饮食管理对痛风患者需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每日饮水2000ml以上促进尿酸排泄。慢性跟痛症建议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荷,选择缓冲性好的运动鞋。两种疾病均需避免剧烈跑跳运动,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非负重锻炼。症状持续加重或合并发热时需及时就医排查感染或其他全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