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痛风反复发作可能与尿酸排泄减少、嘌呤代谢紊乱、关节损伤、药物影响、遗传因素等原因有关,可通过调整饮食、控制体重、规范用药、碱化尿液、定期监测等方式缓解。
肾脏尿酸排泄功能下降是痛风复发的核心机制。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约90%存在肾脏尿酸排泄障碍,可能与肾小管URAT1转运蛋白过度表达有关。建议每日饮水2000ml以上促进排泄,避免使用噻嗪类利尿剂。
内源性嘌呤合成增加约占痛风患者的10%,与HPRT酶缺乏等遗传缺陷相关。典型表现为血尿酸>600μmol/L,常伴随痛风石形成。限制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摄入,红肉每日不超过100克。
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引发炎症反应,关节局部pH值降低形成恶性循环。急性期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发作期可局部冰敷,缓解期建议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
阿司匹林、环孢素等药物会干扰尿酸代谢,β受体阻滞剂可能诱发急性发作。合并高血压患者优选氯沙坦降压,该药兼具促尿酸排泄作用。需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控制目标值<360μmol/L。
ABCG2基因突变者肠道尿酸排泄能力下降50%,这类患者即使严格饮食控制仍易复发。建议进行基因检测,阳性者需长期服用别嘌醇、非布司他或苯溴马隆等降尿酸药物。
痛风患者应建立长期管理计划,每日摄入低脂乳制品300ml、樱桃200g等有助于降低尿酸。每周进行5次30分钟有氧运动,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3.9。急性发作时及时使用秋水仙碱、依托考昔或泼尼松控制炎症,缓解期持续降尿酸治疗6-12个月可显著减少复发。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尿常规,当出现多关节受累或痛风石时需风湿科专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