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彬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内科
结肠癌可通过结肠镜检查、粪便潜血试验、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基因检测等方式筛查。选择检查方法需结合个体风险因素与临床需求。
结肠镜是诊断结肠癌的首选方法,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肠黏膜病变,可同步进行活检或切除息肉。全结肠检查能发现早期癌变和癌前病变,推荐50岁以上人群每10年筛查一次。高风险人群需提前开始并缩短间隔时间。
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通过识别血红蛋白筛查潜在出血,适合作为初筛手段。每年检测阳性者需进一步结肠镜检查。DNA粪便检测可发现肿瘤特异性基因突变,比传统潜血试验灵敏度更高。
CT结肠成像虚拟结肠镜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显示肠道结构,适用于无法耐受传统结肠镜的患者。腹部增强CT可评估肿瘤浸润深度及转移情况,对分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癌胚抗原CEA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指标,术后监测更有意义。CA19-9等联合检测可提高敏感性。但需注意标志物特异性有限,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结肠癌可通过错配修复基因检测识别。APC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早期干预。液体活检技术正在探索循环肿瘤DNA的筛查价值。
优化筛查策略需考虑准确性、便捷性和成本效益。建议普通风险人群从45岁开始定期粪便检测,结合结肠镜检查。日常保持高纤维饮食,控制红肉摄入,规律运动可降低发病风险。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因恐惧检查延误诊断。多学科协作模式下结合不同检查手段的优势,能够实现早诊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