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英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婴幼儿添加辅食需在4-6月龄时逐步引入,注意观察发育信号、遵循单一到多样原则、控制食物性状、避免过敏风险、监测进食反应。
添加辅食前需确认婴幼儿具备头部控制能力、对食物表现出兴趣、推舌反射消失等生理成熟标志。体重达到出生时2倍且每日奶量超过1000ml仍显饥饿时,可考虑引入辅食。过早添加易引发消化不良,过晚可能导致营养不足。
从强化铁米粉开始,逐步添加根茎类蔬菜泥如胡萝卜、南瓜,再过渡到水果泥和动物性食物。每次仅引入单一新食物,持续3-5天观察有无皮疹、腹泻等过敏反应。7-8月龄可尝试碎末状食物,9月龄后逐步增加颗粒度。
4-6月龄使用细腻糊状,6-8月龄转为浓稠泥状,8-10月龄过渡到碎末状,10-12月龄可尝试软质块状食物。每次调整性状需观察2-3天适应情况,避免直接喂食坚硬、粘稠或易窒息食物如整颗葡萄、坚果。
高致敏食物如鸡蛋、海鲜、花生等应在医师指导下逐步引入。首次尝试安排在上午,便于全天观察反应。家族有过敏史者建议延迟至6月龄后添加易过敏食物,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
记录每日辅食摄入量、排便情况及皮肤状态。出现持续拒食、呕吐、血便等需暂停新食物并就医。辅食应保持原味不添加盐糖,每日奶量不低于600ml,1岁前母乳或配方奶仍是主要营养来源。
辅食添加期间需保证食材新鲜卫生,使用专用餐具独立制作。初期每日1次、每次1-2勺逐步增量,1岁后过渡到3次正餐加2次点心。定期监测身高体重增长曲线,配合维生素D补充,避免强迫进食造成厌食心理。出现喂养困难或生长迟缓时需及时咨询儿科医师或营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