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肺结核的传染源主要包括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未经治疗的排菌患者、痰涂片阳性者、密切接触者及环境中的结核杆菌。
处于疾病活动期的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其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结核分枝杆菌。这类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产生含菌飞沫核,直径1-5微米的飞沫可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活动性肺结核需通过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控制传染性,治疗2-4周后传染性通常显著降低。
痰涂片阳性的开放性肺结核患者传染性最强,每毫升痰液可含10万至100万个结核杆菌。未经治疗的患者一年内可感染10-15人。这类患者需严格隔离直至连续三次痰检阴性,治疗方案需包含乙胺丁醇等二线药物时,应延长隔离期至痰菌转阴。
即使无症状的痰涂片阳性携带者仍具传染风险。结核杆菌可通过干燥痰液形成气溶胶传播,在阴暗潮湿环境中存活6-8个月。对高危人群如HIV感染者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早期发现潜伏感染者可预防疾病进展为传染源。
与传染源共同居住或长时间共处密闭空间的人群,感染风险较常人高3-10倍。接触者中约30%会出现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其中5-10%会在两年内发病。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至少6个月的医学观察,必要时预防性服用异烟肼3个月。
结核杆菌可在患者居住环境的尘埃、衣物、书籍上存活数月。医院、监狱等密闭场所的空气流通差时,悬浮菌量可达感染剂量。紫外线消毒、通风换气每小时6-12次可有效降低环境传染风险,75%酒精接触2分钟可杀灭物体表面结核杆菌。
预防肺结核传播需综合管理传染源,患者应佩戴口罩并规范治疗直至痰菌转阴。接触者需加强营养摄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D,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增强免疫力。医疗机构对痰检阳性患者实施呼吸道隔离,环境物品采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普通人群保持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