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肺结核的药不良反应

王超 主任医师

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服用抗结核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可通过肝功能监测、药物调整、对症处理、营养支持和定期复查等方式干预。不良反应通常由药物毒性、个体差异、合并用药、基础疾病或用药不规范等原因引起。

1、肝损伤:

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易引发药物性肝炎,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黄疸或乏力。轻度肝损伤需减少剂量并联合护肝药物如谷胱甘肽、水飞蓟宾;严重肝损需暂停抗结核治疗,改用乙胺丁醇、链霉素等低肝毒性药物替代。

2、胃肠反应:

吡嗪酰胺常导致恶心呕吐,可能与胃黏膜刺激有关。建议餐后服药,分次服用减轻刺激,必要时使用奥美拉唑或铝碳酸镁保护胃黏膜。持续呕吐需警惕电解质紊乱,需补充口服补液盐。

3、过敏反应:

利福平可能引起皮疹、发热等超敏反应,严重者可致剥脱性皮炎。立即停药后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重症需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过敏体质患者初次用药建议住院观察。

4、神经毒性:

异烟肼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炎,与维生素B6缺乏相关。常规预防性补充维生素B6可降低风险,已出现手脚麻木者需增加剂量至100mg/日。链霉素则可能引发耳鸣等听神经损害,需及时停药换用阿米卡星。

5、尿酸升高:

吡嗪酰胺抑制尿酸排泄,诱发关节疼痛或痛风发作。建议每日饮水2000ml以上,限制高嘌呤饮食,急性期可用秋水仙碱缓解症状。持续高尿酸血症需考虑更换为对氨基水杨酸钠。

抗结核治疗期间应每月检测肝功能、血常规和尿酸水平,出现皮肤瘙痒或视物模糊需立即就医。饮食需保证每日90g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等,避免酒精加重肝损。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增强体质,治疗全程需严格遵循DOTS策略规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