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痛风发作时的疼痛感呈现突发性、剧烈性特点,典型表现为关节局部红肿热痛,疼痛程度可随病程进展而变化。
痛风首次发作常于夜间突发,疼痛在2-4小时内达到顶峰,受累关节出现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痛,约60%患者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疼痛多由尿酸盐结晶沉积引发急性炎症反应导致,轻微触碰或震动即可诱发疼痛加剧。
发作关节在疼痛同时伴随明显红肿,皮肤温度升高呈暗红色,局部血管扩张导致皮温较对侧升高1-2℃。这种炎症反应与白细胞吞噬尿酸盐结晶释放炎性介质有关,红肿程度与疼痛呈正相关。
急性期关节活动完全受限,患者常因疼痛拒绝任何形式的关节移动。足部发作时无法穿鞋袜,膝关节受累时呈屈曲挛缩状态,这种机械性障碍可持续3-7天。
急性期过后转为持续性钝痛,关节僵硬感明显,轻微活动仍会诱发刺痛。此阶段滑膜炎症尚未完全消退,关节腔内仍存在尿酸盐微结晶,疼痛程度约为急性期的30-50%。
未经规范治疗者可能发展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关节持续隐痛伴随间歇性急性发作。晚期可见痛风石形成及关节畸形,疼痛呈现持续性酸痛与急性刺痛交替的特点。
痛风急性期需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每日饮水应达2000ml以上促进尿酸排泄。疼痛缓解后建议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避免关节过度负重。发作期间可抬高患肢配合局部冷敷,穿戴宽松鞋袜减少摩擦刺激。若每年发作超过2次或出现多关节受累,需进行降尿酸药物治疗并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