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彬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内科
结肠癌早期发现可通过定期筛查、观察症状、风险评估、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实现。关键方法包括粪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家族史评估、腹部CT和CEA检测。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粪便潜血试验,能检测肉眼不可见的微量出血。高危群体需每5年接受一次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我国指南推荐50-74岁普通风险人群每10年完成全结肠镜检查。
持续两周以上的排便习惯改变需警惕,如腹泻便秘交替、便条变细。便血可能表现为暗红色血便或柏油样便,与痔疮出血的鲜红色区别明显。非特异性症状包括不明原因贫血、体重下降超过5%及下腹部隐痛。
直系亲属有结肠癌病史者发病风险增加2-3倍,应提前10年开始筛查。炎症性肠病患者病程超过8年时,每年癌变风险增加0.5%-1%。代谢综合征患者尤其需关注腰围超标和胰岛素抵抗情况。
CT结肠成像适合不能耐受肠镜者,能发现大于5mm的隆起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可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对早期黏膜下病变检出率优于普通肠镜。PET-CT主要用于评估是否存在远处转移灶。
癌胚抗原CEA水平持续升高超过5ng/ml时需排查消化道肿瘤。CA19-9异常升高可能提示肿瘤进展,但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影像学判断。新型标志物如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正在临床验证中。
保持膳食纤维每日摄入25-30克,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有助于降低风险。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肠道蠕动。出现报警症状应立即消化科就诊,确诊患者需要根据分期选择内镜下切除、根治性手术或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术后每3-6个月需复查肠镜和肿瘤标志物,五年生存率在早期发现时可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