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乳腺癌并非单纯由生气引起,可能由激素水平异常、遗传因素、乳腺组织异常增生、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乳腺癌可通过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方式治疗。
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长期异常升高是乳腺癌的重要诱因,可能与月经初潮过早、绝经延迟、激素替代治疗等因素有关。内分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他莫昔芬、来曲唑、阿那曲唑等。
BRCA1/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患病风险显著增高,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早发性乳腺癌且具有家族聚集特征。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预防性乳腺切除术是高风险人群的选项之一。
乳腺导管原位癌或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可能恶变,通常伴随乳房肿块、皮肤橘皮样改变等症状。乳腺钼靶联合超声检查可实现早期筛查,保乳手术或全乳切除是常见治疗方式。
电离辐射暴露、酗酒、夜班工作等环境因素可能干扰DNA修复机制,临床常见于接受过胸部放疗或长期饮酒人群。减少酒精摄入、调整作息等生活方式干预具有预防作用。
免疫监视功能下降导致恶性细胞逃逸,可能与慢性压力、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相关,患者往往同时出现肿瘤标志物升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可用于PD-L1阳性患者。
保持规律运动如每周150分钟有氧锻炼,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和深海鱼类摄入,定期乳腺临床检查联合影像学筛查,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乳腺钼靶检查,高风险人群需提前筛查起始年龄并缩短筛查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