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痛风发作常见于关节部位,典型受累区域包括第一跖趾关节、足背、踝关节、膝关节及手指关节。
约60%的痛风首次发作发生在大脚趾根部关节第一跖趾关节。此处因承受身体重量且血液循环较差,尿酸盐结晶易沉积。急性发作时表现为剧烈红肿热痛,可能伴随皮肤发亮。发作期需抬高患肢,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症状。
足背和踝部因活动频繁且温度较低,成为尿酸盐沉积的高发区域。发作时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可能伴随局部皮肤脱屑。建议穿宽松鞋袜减少摩擦,急性期可采用冰敷减轻肿胀。
膝关节作为人体最大承重关节,痛风发作时可见明显关节积液,严重时影响行走。该部位发作可能与过度运动或外伤有关。秋水仙碱可作为急性期治疗选择,同时需限制膝关节负重活动。
手部小关节受累常见于慢性痛风患者,尤其是指间关节和腕关节。发作时关节呈不对称肿胀,可能形成痛风结节。需避免手部受凉,苯溴马隆等降尿酸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使用。
耳廓、肘关节或脊柱等部位偶见痛风发作,通常与长期未控制的尿酸水平有关。这些部位发作可能误诊为其他关节炎,需通过关节液穿刺确诊。别嘌醇可作为预防复发的药物选择。
痛风患者需长期控制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海鲜的摄入,每日饮水量建议达到2000ml以上促进尿酸排泄。适度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维持关节功能。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急性发作后应持续进行降尿酸治疗3-6个月,避免关节破坏等不可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