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国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可能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肥胖、胰腺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注射、代谢手术等方式治疗。
胰腺β细胞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是1型糖尿病的主因,表现为多饮多尿、体重骤降。2型糖尿病早期常出现胰岛素抵抗,即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需通过糖耐量试验确诊。这两种情况均需终身监测血糖,1型患者依赖外源性胰岛素,2型患者可选用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等药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糖尿病具有家族聚集性,HLA基因变异与1型糖尿病强相关,TCF7L2基因多态性会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应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妊娠期需进行OGTT筛查。通过基因检测可评估发病风险,但环境因素干预比遗传因素控制更具实操性。
内脏脂肪堆积会释放游离脂肪酸和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腰臀比超标、脂肪肝患者出现黑棘皮病体征时,提示可能存在糖代谢异常。减轻体重5%-10%即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配合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
慢性胰腺炎、胰腺切除术可能导致继发性糖尿病,与胰高血糖素分泌失衡有关。这类患者常伴随脂肪泻和营养不良,需采用胰酶替代治疗。胰腺癌相关糖尿病进展迅速,血糖波动大,胰岛素用量需根据肿瘤分期调整。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可能诱发类固醇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因雄激素过高易继发糖耐量异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导致的间歇性缺氧也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这类特殊类型糖尿病需针对原发病因治疗。
糖尿病患者需建立个性化饮食方案,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控制在130-200克,优先选择低GI食物如燕麦、藜麦。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阻抗训练可增加肌肉葡萄糖摄取。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和眼底检查,出现持续高血糖或反复低血糖时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持足部护理预防糖尿病足,戒烟限酒有助于延缓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