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彬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内科
肺癌患者是否需基因检测取决于病理类型和个体化治疗需求,主要涉及靶向治疗选择、预后评估、化疗敏感性判断、临床试验筛选、家族遗传风险分析五个方面。
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ALK/ROS1等驱动基因阳性患者适合靶向治疗。检测可明确是否存在EGFR-TKI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奥希替尼或ALK抑制剂如克唑替尼、阿来替尼的适用指征。腺癌患者基因检测阳性率可达60%,显著提升治疗精准性。
KRAS突变提示预后较差,TP53共突变可能影响PD-1抑制剂疗效。检测结果可辅助判断疾病进展速度,指导随访间隔调整。部分罕见突变如MET扩增虽发生率不足5%,但存在对应靶向药物如卡马替尼。
ERCC1低表达者对铂类更敏感,RRM1突变影响吉西他滨疗效。检测可避免无效化疗带来的毒性累积,小细胞肺癌虽靶向治疗有限,但拓扑替康等药物选择可参考BRCA1/2状态。
NTRK融合等罕见变异患者可入组拉罗替尼等新药试验。二代测序能同时筛查数百个基因,为晚期多线治疗失败患者提供潜在治疗机会。检测报告应包含TMB等免疫治疗相关生物标志物。
年轻患者或家族多发癌症需检测BRCA2/RB1等胚系突变。阳性结果提示李-佛美尼综合征等遗传倾向,需对亲属开展癌症筛查。吸烟史阴性肺腺癌患者遗传突变检出率更高。
建议所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至少完成EGFR/ALK基础检测,组织样本不足时可考虑液体活检。检测前需充分沟通费用和预期价值,晚期患者优先选择多基因组合检测。日常需加强营养支持,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乳清蛋白,适度进行八段锦等柔缓运动,定期复查监测治疗反应。出现骨痛、头痛等新发症状时需警惕转移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