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彬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内科
毛玻璃结节不一定是肺癌,可能由炎症、感染、肺出血、良性肿瘤或早期肺癌等因素引起。
肺部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密度增高,形成毛玻璃样改变。常见于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或过敏性肺泡炎,通常伴随咳嗽、发热等症状。通过抗感染治疗或糖皮质激素干预后,多数结节可逐渐吸收。
结核分枝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可能引发肉芽肿性病变,CT表现为边界模糊的毛玻璃结节。这类患者常有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需通过痰培养或穿刺活检确诊,采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或抗真菌药物针对性治疗。
肺血管破裂或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肺泡内出血,在影像学上呈现云雾状阴影。常见于外伤、抗凝治疗过度或血管炎患者,可能伴随咯血、呼吸困难。出血吸收后结节多自行消失,严重者需输注止血药物或血浆。
肺错构瘤、硬化性血管瘤等良性占位病变可表现为孤立性毛玻璃结节,生长缓慢且边缘光滑。这类结节直径通常小于3厘米,PET-CT显示代谢活性低,通过胸腔镜局部切除即可治愈。
部分毛玻璃结节可能是肺腺癌的早期表现,尤其是持续存在且密度不均的结节。这类结节可能与EGFR基因突变相关,通常需通过CT引导下穿刺或手术切除确诊。微浸润腺癌可行肺段切除术,进展期需配合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奥希替尼治疗。
发现毛玻璃结节应定期随访CT观察变化,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肺功能。直径超过8毫米或伴有实性成分的结节需及时胸外科就诊,根据医生建议选择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饮食上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有助于肺部抗氧化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