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彬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内科
肺癌转移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浸润、淋巴转移、血行转移、种植转移和气道转移五种形式。
肿瘤细胞向周围组织侵袭性生长是肺癌最常见的局部扩散方式。中央型肺癌可侵犯纵隔、心包及大血管,周围型肺癌易突破脏层胸膜累及胸壁。这类转移通常伴随胸痛、上腔静脉综合征等症状,需通过CT或MRI明确侵犯范围,治疗需结合放疗和靶向药物如厄洛替尼、奥希替尼。
癌细胞经淋巴管扩散至肺门淋巴结是早期转移特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支气管压迫。分期系统将肺门N1、纵隔N2和对侧淋巴结N3转移作为重要预后指标。PET-CT可评估转移程度,免疫治疗药物纳武利尤单抗对淋巴转移有显著控制作用。
通过肺动脉系统远处播散多发生在晚期,50%患者出现脑、骨、肝、肾上腺转移。脑转移引发头痛呕吐,骨转移导致病理性骨折。针对EGFR突变患者,三代TKI药物阿美替尼能有效延缓血行转移,骨转移需联合唑来膦酸治疗。
癌细胞脱落至胸膜腔引发恶性胸腔积液,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胸腔镜活检可确诊,治疗需胸腔灌注顺铂等化疗药物,同时进行胸膜固定术控制积液再生。这种转移方式提示疾病进入IV期,预后较差。
肿瘤沿支气管树播散形成肺内多发结节,属于特殊转移类型。高分辨率CT可见"树芽征",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检查可确诊。局部进展可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全身治疗首选贝伐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方案。
肺癌转移机制涉及上皮-间质转化EMT和循环肿瘤细胞CTC等复杂过程。日常需监测体重下降、持续疼痛等转移征兆,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有氧运动,饮食增加西兰花、三文鱼等抗炎食物。确诊转移后应每3个月复查增强CT,脑部MRI筛查建议每6个月一次,骨扫描适用于碱性磷酸酶升高患者。多学科会诊可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靶向治疗前必须进行基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