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国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肿脚可能由高血糖损伤神经血管、静脉回流障碍、肾功能异常、感染、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抗感染治疗、调整用药、局部护理等方式治疗。
长期高血糖导致周围神经和微血管损伤,足部感觉减退引发反复外伤,微循环障碍使组织液渗出形成水肿。需严格监测血糖,使用甲钴胺修复神经,胰激肽原酶改善微循环。
糖尿病合并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时,血液淤积引发凹陷性水肿。可能与久站久坐、深静脉血栓有关,表现为晨轻暮重的水肿。建议穿戴医用弹力袜,抬高患肢促进回流。
糖尿病肾病导致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引发全身性水肿。需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限制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5g。
糖尿病患者足部破溃后易继发蜂窝织炎或骨髓炎,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常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需进行创面细菌培养,选用头孢呋辛或克林霉素抗感染。
部分降糖药如罗格列酮可引起水钠潴留,钙通道阻滞剂类降压药也可能导致踝部水肿。出现药物相关性水肿时应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自行停药。
糖尿病患者出现足部水肿需每日检查足部皮肤完整性,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袜和宽松鞋子,避免赤脚行走。饮食上限制高盐食品,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白。进行非负重运动如游泳或骑自行车,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若水肿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皮肤溃烂,需立即就医排查深静脉血栓或严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