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胃炎发展为胃癌的时间因人而异,通常需要10-30年不等,与慢性炎症持续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癌变过程可能经历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五个阶段。
长期未治疗的慢性胃炎是癌变基础,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黏膜反复损伤修复,炎症因子持续刺激可能诱发基因突变。建议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定期胃镜监测黏膜变化。
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属于癌前病变,胃酸分泌减少使亚硝酸盐类致癌物更易形成。此类患者需每1-2年进行胃镜活检,服用叶酸、维生素B12可能延缓进展。
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会加速黏膜损伤,腌制食品中的亚硝胺类物质直接破坏DNA。胃癌家族史人群应提前至35岁开始筛查,避免食用65℃以上高温食物。
中重度异型增生患者5年内癌变率达25%-40%,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可有效干预。病理显示p53基因突变或Her-2阳性时需密切随访,必要时预防性切除。
免疫缺陷患者癌变速度可能加快,而规范治疗者可能终生不进展。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3、胃泌素-17水平异常可作为生物标志物预警。
日常需保持饮食规律,增加新鲜蔬果摄入量,限制加工肉制品。适度运动可改善胃肠蠕动功能,焦虑情绪管理有助于减少胃酸异常分泌。出现持续上腹痛、消瘦、黑便等症状应立即就诊,早期胃癌五年生存率超过90%。胃镜检查是金标准,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筛查,高危人群缩短至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