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乳腺癌化疗模式包括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姑息化疗、强化化疗和节拍化疗。
新辅助化疗指在手术前进行的化疗。该模式能缩小肿瘤体积,降低临床分期,提高保乳手术成功率。适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或希望保乳的患者。常用方案包含多柔比星、环磷酰胺联合紫杉醇类药物。新辅助化疗后需评估病理完全缓解率,部分患者可能仍需术后辅助化疗。
辅助化疗在手术后实施,主要针对中高风险复发患者。通过清除微转移灶降低复发风险,方案选择基于分子分型,激素受体阳性者多采用AC-T方案,三阴性乳腺癌可能加入卡铂。化疗周期通常为4-8个疗程,需根据患者耐受性调整剂量。
针对转移性乳腺癌的全身治疗手段,目标为控制疾病进展和缓解症状。常用药物包括卡培他滨、艾日布林等单药或联合方案。治疗前需评估患者体力状态和器官功能,优先选择毒性较低的方案,同时需结合靶向治疗或内分泌治疗等综合管理。
适用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三阴性乳腺癌或年轻患者。采用剂量密集型方案如双周疗法或大剂量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显示可改善无病生存期,但骨髓抑制等副作用明显增加,需严格监测血常规并预防性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
通过低剂量持续给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适用于老年或体力状态较差的患者。常用药物有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口服制剂。该模式不良反应较轻,但需长期服药,治疗期间仍需定期评估疗效和耐受性,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变化。
化疗期间建议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类、鸡蛋,配合适度有氧运动增强耐受性。出现骨髓抑制需加强预防感染措施,黏膜炎患者采用软食和口腔护理。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及心脏超声,治疗结束后仍需长期随访监测远期并发症。不同化疗模式需个体化选择,医生会根据肿瘤特征、分子分型和患者基础状况制定精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