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英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小孩夜里哭闹可能由生理需求未满足、环境不适、睡眠周期紊乱、肠道不适、疾病因素等原因引起。
饥饿、口渴、尿布潮湿或过热是婴儿夜间哭闹的常见原因。母乳喂养的婴儿每2-3小时需进食一次,配方奶喂养间隔可稍长。室温建议保持在22-26℃,穿着采用纯棉透气材质,可通过摸颈部判断体温。及时更换尿布并涂抹护臀霜能减少皮肤刺激。
光线过强、噪音突显或陌生睡眠环境都可能导致儿童觉醒。使用遮光窗帘保持黑暗环境,维持40-50分贝的白噪音如风扇声。卧室避免放置电子设备,寝具选择无荧光剂的天然材质。建立固定的睡前程序洗澡-抚触-喂奶有助于稳定生物钟。
4个月龄左右的睡眠模式转变期可能出现频繁夜醒。此时婴儿浅睡眠比例增加,容易因自我安抚能力不足而哭闹。白天适当进行俯卧练习,傍晚避免过度刺激。可采用嘘拍法帮助接觉,但需避免养成抱睡依赖。
肠绞痛常见于2-4周龄婴儿,表现为固定时段剧烈哭闹、双腿蜷曲。可能与肠道菌群未建立或乳糖不耐受有关,哺乳母亲应减少奶制品摄入。飞机抱、腹部按摩能缓解症状,必要时可补充罗伊氏乳杆菌。进食后保持竖位拍嗝15分钟能减少返流。
中耳炎、尿路感染等疾病会导致持续哭闹伴发热。约5%的婴儿夜间哭闹与牛奶蛋白过敏相关,表现为湿疹、血便。感冒鼻塞时使用生理盐水滴鼻,发热超过38.5℃需就医。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出现尖叫样哭闹需排除颅内出血。
保持饮食记录有助于排查食物过敏因素,母乳喂养母亲需注意避免摄入咖啡因。每日进行足量户外活动能促进褪黑素分泌,6月龄后逐渐引入固体食物可延长饱腹时间。若哭闹伴随呕吐、囟门膨出或抽搐等警示症状,应立即儿科急诊就诊。建立规律的昼夜节律需要3-6个月耐心调整,家长可采用错峰休息确保照护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