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威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走路脚后跟疼可能由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跟腱炎、肥胖或运动过度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休息冰敷、足弓支撑、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手术等方式缓解。
足底筋膜是连接脚跟和脚趾的厚韧带组织,反复牵拉或过度使用会导致炎症。典型表现为晨起第一步疼痛明显,活动后减轻但久站加重。建议选择足弓支撑鞋垫,避免赤脚行走,每天冰敷脚跟15分钟缓解炎症。
长期足底筋膜牵拉可能刺激跟骨形成骨质增生。X线可见脚跟骨刺,但疼痛程度与骨刺大小无关。可能与年龄增长、扁平足有关,通常表现为深部刺痛感。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促进组织修复,严重时需关节镜手术清理骨刺。
跟腱过度负荷会导致肌腱退变,常见于突然增加运动量的人群。疼痛位于脚跟后上方,晨起僵硬感明显。推荐进行离心性小腿拉伸训练,口服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需谨慎。
BMI超过27会显著增加脚跟承重压力,脂肪垫缓冲作用减弱。建议通过游泳、骑自行车等非负重运动减重,每日步数控制在8000步以内,选择后跟缓震性能好的运动鞋。
长时间徒步、篮球等急停变向运动易造成跟骨脂肪垫损伤。表现为踩地时针刺样痛,可能伴随局部肿胀。急性期采用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恢复期进行足底筋膜滚动放松。
日常可进行足底筋膜拉伸:面向墙壁双手推墙,患腿后伸保持膝盖伸直,感受小腿后侧牵拉感。选择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含硫食物如洋葱促进结缔组织修复。夜间使用足踝支具保持筋膜伸展状态,若持续疼痛超过两周需骨科就诊排除应力性骨折或周围神经病变。控制每日行走强度,避免硬质路面长时间行走加重机械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