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被动物抓咬后未出血可通过伤口处理、暴露分级评估、疫苗接种、被动免疫制剂注射、感染监测等方式预防狂犬病。狂犬病暴露通常由病毒污染伤口、黏膜接触、免疫缺陷、暴露部位神经密集、未规范处理等因素引起。
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使用碘伏或酒精消毒。未出血的Ⅱ级暴露需彻底清洁以降低病毒载量,避免用嘴吸吮伤口。皮肤完整无破损的Ⅰ级暴露无需特殊处理。
根据WHO标准,未出血但存在表皮破损属于Ⅱ级暴露,需接种狂犬疫苗。暴露分级需考虑动物种类、攻击行为及地域流行情况。疑似狂犬病动物接触即使无出血也建议预防处置。
Ⅱ级暴露需接种5针次狂犬疫苗,分别于0、3、7、14、28天肌注。常用疫苗包括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鸡胚细胞疫苗等。疫苗接种后需避免剧烈运动及饮酒。
头面部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的Ⅱ级暴露需联合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制剂包括HRIG和抗狂犬病血清,需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与疫苗注射部位需间隔不同肢体。
暴露后需观察动物10日,若动物死亡应立即加强免疫。接种期间出现发热、皮疹需就医评估。狂犬病潜伏期通常1-3个月,超过1年发病案例罕见。
暴露后预防需全程规范完成疫苗接种,避免中断。日常避免接触流浪动物,被啮齿类动物咬伤通常无需接种。狂犬病致死率近100%,但暴露后及时处置可有效预防。建议高风险职业者提前进行暴露前预防接种,饮食注意均衡营养,伤口恢复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