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的妇女会得乳腺癌么

胡兴胜 主任医师

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哺乳期妇女存在乳腺癌风险,但哺乳行为本身可降低发病概率。风险因素包括激素水平波动、哺乳期乳腺炎症史、遗传因素、哺乳时间不足12个月、肥胖等因素。

1. 激素影响:

哺乳期催乳素水平升高抑制雌激素分泌,长期哺乳可降低雌激素相关性乳腺癌风险。哺乳12个月以上可使患病风险降低4.3%。突发断奶导致的激素骤变可能增加乳腺细胞异常增殖风险。

2. 炎症因素:

哺乳期乳腺炎反复发作可能导致局部组织损伤,与非哺乳期乳腺癌风险增加1.5倍相关。乳腺导管堵塞继发的慢性炎症可能促进微环境改变,临床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伴发热,需与炎性乳腺癌鉴别。

3. 遗传倾向:

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在哺乳期仍有较高发病风险。这类人群哺乳仅能降低28%发病风险,远低于普通人群的50%保护效应。基因检测异常者建议每6个月进行乳腺超声联合钼靶检查。

4. 哺乳时长: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指出,累计哺乳12-24个月可显著降低乳腺癌风险。每增加5个月哺乳期,风险递减2%。哺乳时间不足6个月者丧失大部分保护作用,建议通过吸奶器维持乳汁分泌。

5. 代谢异常:

哺乳期体重指数超过30kg/m²会抵消哺乳的保护作用。脂肪组织分泌的瘦素可能促进癌细胞增殖。此类人群需控制每日热量摄入在1800-2000大卡,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哺乳期妇女应保持均衡饮食,每日摄入优质蛋白质90g,适量补充DHA和维生素D。建议采用交叉哺乳姿势避免乳腺管堵塞,发现无痛性肿块或乳头血性溢液需立即就诊。常规筛查推荐超声检查,钼靶检查需在断奶后补做。坚持母乳喂养12个月以上,配合每周3次有氧运动,可最大限度发挥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