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新生儿脑膜炎可能由产道感染、早产免疫力低下、医疗器械污染、皮肤黏膜破损、血行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支持疗法、降颅压处理、免疫调节、手术引流等方式治疗。
分娩过程中接触母亲产道内的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是常见感染途径。这类感染多在出生后24-72小时发病,表现为发热、喂养困难、前囟隆起。需立即静脉注射氨苄西林联合庆大霉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监测脑脊液指标。
胎龄小于37周的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血脑屏障功能薄弱。这类患儿易并发败血症继发脑膜炎,可能出现呼吸暂停、肌张力低下等症状。除使用头孢噻肟等三代头孢外,需加强营养支持与保温护理。
气管插管、脐静脉导管等侵入性操作可能带入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克雷伯菌。临床表现为顽固性惊厥、角弓反张。治疗需拔除感染源导管,根据药敏结果选择万古霉素或美罗培南,必要时行脑室引流术。
新生儿脓疱疮、脐炎等局部感染灶可能引发细菌入血。伴随皮肤脓性分泌物及肝脾肿大时,需进行脓液培养。治疗采用苯唑西林联合阿米卡星,局部创面使用碘伏消毒。
母亲患李斯特菌感染或败血症时,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这类患儿多合并肺炎、心肌炎,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需大剂量氨苄西林联合磺胺甲噁唑治疗,严重者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母乳喂养可提供免疫球蛋白增强新生儿抵抗力,保持室内环境清洁避免交叉感染。每日监测体温与喂养量,发现嗜睡、尖叫等异常及时就医。恢复期进行抚触按摩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定期随访脑电图与听力筛查。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接种流感疫苗降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