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英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婴儿蛋白不耐受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和皮肤症状,常见表现包括腹泻、呕吐、湿疹、生长发育迟缓、哭闹不安。
蛋白不耐受婴儿常出现反复腹泻,粪便多呈稀水样或带有黏液,可能伴随奶瓣。部分婴儿表现为频繁吐奶或喷射性呕吐,进食后哭闹加剧。这些症状与肠道对牛奶蛋白的免疫反应相关,导致肠黏膜损伤和消化功能紊乱。
约50%患儿会出现皮肤湿疹,好发于面部、四肢屈侧等部位,表现为红斑、丘疹伴瘙痒。部分婴儿可能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尤其眼睑、口唇等疏松组织部位。皮肤症状通常与IgE介导的过敏反应有关。
长期蛋白不耐受可影响营养吸收,表现为体重增长缓慢、身高百分位下降。实验室检查可能发现血清白蛋白降低、缺铁性贫血等异常。生长发育指标落后是慢性蛋白吸收障碍的重要信号。
部分患儿伴随鼻塞、流涕等过敏性鼻炎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喘息性支气管炎。这些症状多发生在进食后2小时内,与非IgE介导的炎症反应相关,需与感染性呼吸道疾病鉴别。
婴儿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睡眠障碍、拒食等行为改变。这些非特异性症状与组胺等炎症介质释放有关,在排除其他病因后需考虑蛋白不耐受可能。
建议母乳喂养母亲严格回避牛奶及奶制品,配方奶喂养者可更换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日常护理需记录饮食反应日记,避免使用含乳清蛋白的辅食。皮肤症状可局部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软膏,严重病例需在儿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干预。定期监测体重、身高增长曲线,必要时进行食物激发试验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