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放疗有什么反应

胡兴胜 主任医师

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乳腺癌放疗可能引起皮肤反应、疲劳、局部肿胀、骨髓抑制、放射性肺炎等反应。

1、皮肤反应:

放疗区域皮肤可能出现红斑、干燥、脱屑或色素沉着,严重时发生糜烂或溃疡。皮肤反应通常在治疗2-3周后出现,需避免抓挠摩擦,使用无刺激保湿剂如凡士林,穿着宽松棉质衣物。皮肤破溃时需局部抗感染处理,必要时暂停放疗。

2、全身疲劳:

60%-90%患者出现持续性疲倦感,与放射线损伤正常细胞及机体修复消耗能量有关。疲劳程度随疗程累积加重,建议每日保持30分钟低强度运动如散步,配合高蛋白饮食和8小时睡眠。症状多在治疗结束后2-3个月逐渐缓解。

3、局部肿胀:

乳房或胸壁组织可能出现水肿充血,尤其腋窝淋巴结清扫后放疗者更明显。肿胀多伴随紧绷感和轻微疼痛,可通过抬高患肢、限制钠盐摄入改善。淋巴水肿风险持续存在,需终身避免患侧抽血或测血压。

4、骨髓抑制:

胸骨或肋骨照射可能暂时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轻度下降。每周血常规监测显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⁹/L时,需考虑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贫血患者可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和叶酸。

5、放射性肺炎:

肺部接受剂量超过20Gy时,约5%-15%患者出现咳嗽、低热、呼吸困难,CT显示照射区毛玻璃样改变。急性期需口服泼尼松30-40mg/日,合并感染时加用左氧氟沙星。晚期肺纤维化需长期氧疗和肺康复训练。

放疗期间建议每日摄入1.2g/kg优质蛋白,优先选择鱼肉、鸡蛋及乳清蛋白粉;补充维生素E和硒元素可减轻氧化损伤。治疗结束6周内避免游泳、桑拿等可能刺激皮肤的活动,定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预防关节僵硬。出现持续38℃以上发热、剧烈胸痛或血氧饱和度低于93%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