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乳腺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高发年龄集中在45-55岁、70-74岁两个高峰区间,20岁以下罕见。
20-35岁发病率不足5%,但存在家族遗传史如BRCA基因突变或胸部放疗史者风险显著增加。典型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病理类型以三阴性乳腺癌为主,侵袭性强。建议每月乳房自检,高风险人群可考虑MRI筛查。
35-45岁发病率升至15%,与雌激素暴露时间延长相关。常见导管原位癌伴钙化灶,部分患者出现乳头溢液。推荐每年乳腺超声联合钼靶检查,避免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
45-55岁占新发病例40%,激素水平波动为主要诱因。典型症状包括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需每1-2年进行钼靶检查,控制肥胖等危险因素。
70岁以上患者占25%,肿瘤生长缓慢但易被忽视。常见临床表现是乳头内陷或乳房变形,ER阳性型占比超80%。即使无症状也应坚持年度体检,注意骨质疏松药物对筛查的影响。
男性乳腺癌占比1%,发病年龄较女性晚5-10年,多与基因突变或肝硬化相关。表现为乳晕下硬结,易发生胸肌侵犯。需通过睾丸超声排除Klinefelter综合征。
保持BMI<24、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降低风险。高纤维饮食如燕麦、西兰花和限制酒精摄入每日≤15g具有保护作用。40岁起应建立个性化筛查计划,哺乳期女性需在断乳后3-6个月完成基线检查。发现乳房不对称、持续一个月以上的疼痛或皮肤改变时,无论年龄均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