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口腔科
牙周炎既不属于肝火也不属于心火,而是由口腔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中医理论中的“火”多指功能性失调,而牙周炎具有明确的细菌感染病理基础。
牙周炎主要与牙菌斑中的厌氧菌感染相关,临床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牙槽骨吸收等症状。从中医角度分析,牙龈红肿可能被归类为“胃火”表现,因足阳明胃经循行于牙龈部位。但现代医学证实,牙周炎的实质是细菌生物膜刺激引发的免疫炎症反应,需通过机械清创和抗菌治疗控制。
中医将牙龈问题多归因于胃经或肾经失调。胃火上炎可表现为牙龈肿痛伴口臭,与牙周炎急性发作症状相似;肾阴不足则常见牙齿松动等慢性表现,类似重度牙周炎的牙槽骨吸收。但需注意这些证型属于功能状态描述,不能替代牙周炎的病原学治疗。
基础治疗包括超声波洁治、龈下刮治等机械清创,配合氯己定漱口水控制菌斑。中重度患者需进行牙周翻瓣手术,必要时使用多西环素等抗生素辅助治疗。日常需采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及间隙刷清洁邻面,每3-6个月进行专业维护。
预防牙周炎需建立科学口腔护理习惯,每日刷牙两次并使用牙线,限制高糖饮食摄入。吸烟者需戒烟以改善牙龈微循环。中医调理可作为辅助手段,胃火旺盛者可食用绿豆、莲藕等清热食物,肾虚患者可酌情选用熟地黄、山药等滋补肾阴的药材,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定期口腔检查能早期发现牙周病变,避免骨质不可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