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血常规看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孟莉 主任医师

孟莉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血液内科

血常规检查是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可以初步判断感染类型。细菌感染通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病毒感染则可能显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具体指标的变化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细菌感染时,机体会通过增加中性粒细胞来对抗细菌入侵,因此中性粒细胞比例和绝对值通常会显著上升。同时,C反应蛋白和血沉等炎症指标也可能升高。这些变化提示机体正处于急性炎症反应状态,需要进一步明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类型。

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作为主要的免疫细胞,其比例和绝对值可能增加。白细胞总数可能正常或略有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无明显变化。部分病毒感染还可能伴随单核细胞比例升高。这些变化提示机体正在通过细胞免疫机制对抗病毒。

在解读血常规结果时,还需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实验室检查。例如,细菌感染常伴有发热、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而病毒感染可能表现为全身不适、乏力、肌肉酸痛等。必要时可进行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等,以明确诊断。

针对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治疗方案有所不同。细菌感染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而病毒感染则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为主。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出现感染症状时,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有助于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