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艾滋病潜伏期通常为2-10年,具体发病时间与个体免疫状况、病毒载量及治疗干预有关。
病毒侵入人体后需经历临床潜伏期,此阶段无明显症状。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重要指标,当数值低于200个/μL时进入发病期。未接受治疗者平均8-10年进展至艾滋病期,儿童进展速度更快。定期检测病毒载量可预测疾病进展速度,高病毒载量者病程发展较快。
急性感染期出现在暴露后2-4周,表现为发热、皮疹等类流感症状。无症状期持续数年,患者免疫系统逐渐受损。艾滋病期出现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持续发热、体重骤减、长期腹泻。不同分期的治疗策略差异显著,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显著延缓发病。
规范使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限以下,患者寿命接近常人。联合用药方案包含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等三类药物组合。治疗依从性直接影响疗效,漏服药物可能导致耐药性产生。定期监测CD4细胞和病毒载量是评估治疗效果的关键。
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适度有氧运动可改善心肺功能,但需避免过度疲劳。严格遵医嘱用药是控制病情的基础,任何治疗方案调整都需专业医师指导。避免生冷食物降低感染风险,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机会性感染。心理疏导对长期带病生存尤为重要,可通过正规渠道获取疾病管理知识。暴露后72小时内使用阻断药物可有效预防感染,高危行为后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