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结肠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属于癌前病变,需通过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干预。该病变可能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高脂低纤维饮食、肠道菌群失衡及年龄增长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或腹痛等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持续刺激黏膜,可导致细胞异常增生。治疗需控制原发病,轻度患者可使用美沙拉嗪等抗炎药物,重度病例需考虑生物制剂干预。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患者更易发生瘤变。建议直系亲属定期进行肠镜筛查,确诊患者需每1-2年复查,必要时行预防性结肠切除术。
长期摄入红肉、加工食品及缺乏膳食纤维会改变肠道环境。调整饮食需增加全谷物、十字花科蔬菜摄入,每日膳食纤维不低于30克,限制酒精摄入量。
肠道益生菌减少可能促进炎症发展。可通过补充双歧杆菌等益生菌调节微生态,同时减少抗生素滥用,维持菌群多样性有助于黏膜修复。
50岁以上人群肠黏膜修复能力下降,建议该年龄段人群定期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应根据病理结果决定随访间隔,高级别瘤变切除后需每6个月复查。
术后需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鱼类及乳制品。每日进行30分钟快走或游泳等有氧运动,避免久坐超过2小时。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限制烧烤油炸食品。保持排便规律,出现持续腹痛或便血需立即复诊。术后1年内每3个月检测肿瘤标志物,配合医生制定个性化随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