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饥饿与糖尿病饥饿

李爱国 主任医师

李爱国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饥饿与正常饥饿的区别主要在于血糖调节机制异常。糖尿病饥饿通常由胰岛素抵抗、血糖波动、胃排空延迟、心理因素、并发症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血糖监测、药物调整、饮食管理、运动干预、心理疏导等方式改善。

1、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葡萄糖无法有效进入细胞供能,大脑持续接收能量不足信号产生饥饿感。需通过二甲双胍等胰岛素增敏剂改善代谢,配合低升糖指数饮食减少血糖波动。

2、血糖波动:

血糖快速下降时,机体误判为能量缺乏而触发饥饿反应。常见于使用降糖药后未及时进食,表现为心慌、手抖等低血糖前兆。建议携带糖果应急,采用少食多餐模式维持血糖稳定。

3、胃排空延迟: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导致胃轻瘫,食物滞留胃部时间延长,餐后饱腹感延迟出现。可选用多潘立酮促进胃肠蠕动,进食时充分咀嚼,避免高脂高纤维饮食加重胃负担。

4、心理因素:

部分患者因过度控制饮食产生剥夺感,或通过进食缓解焦虑情绪。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建立健康饮食观念,培养正念饮食习惯,减少情绪性进食行为。

5、并发症影响:

肾脏病变引发蛋白尿导致营养流失,甲状腺功能异常加速代谢,均会增强饥饿感。需定期筛查尿微量白蛋白、甲状腺功能等指标,针对性补充α-酮酸或调整甲状腺激素用量。

糖尿病患者应建立规律的三餐两点进食节奏,主食选择糙米、燕麦等全谷物,搭配足量绿叶蔬菜和优质蛋白质。餐后30分钟进行快走、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血糖利用。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变化曲线,与营养师共同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出现持续饥饿伴体重下降时需警惕酮症酸中毒风险,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